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本文阐述了检验检测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分析了我国检验检测行业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打牢支撑高质量发展基础的对策。
今年6月5日,在上海召开的2025年“世界认可日”活动暨第二届中国认证认可大会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发布了2024年度中国软联通发展指数(CSCI)和质量认证活跃度指数(CAI)(图1)。
福建省市场监管局认证检测处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推动检验检测全链条监管工作提质增效。通过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该支部在跨部门联动、全链条监管、行业标杆打造等方面发力,构建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监管新生态。在跨部门联动上,支部牵头制定机动车检验机构监督检查方案,明确市场监管、公安、生态环境等部门的监管职责,建立协同机制,提升了监管效能。在全链条监管中,支部落实16条措施,通过“三书一函”压实机构主体责任,加强监管队伍培训和智慧平台建设,联合行业协会形成“党建+自律”合力。同时,支部开展国际标准ISO/IEC 17025“贯标”行动,培育行业标杆,推动检验检测机构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质量基础设施贯穿工业发展全过程,是工业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本文对新型工业化提出的时代内涵加以梳理,探讨质量基础设施关键要素对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作用及面临的新需求,探索提出更好发挥质量基础设施支撑作用的建议。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破解检验检测行业长期存在的“小、散、弱”结构性困局,是支撑产业升级的关键。本文提出“品牌引领”与“协同创新”是引领行业转型发展的有效范式。本文以“检验检测促进产业升级创新联合体”为分析样本,系统阐述了其通过标准制定、品牌建设、技术创新、质量提升与平台构建等实践将理论范式转化为可行的发展路径。本文旨在为检验检测行业探索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经验与理论参考。
本研究旨在考察药包材不同前处理方式如灭菌方法(湿热灭菌、紫外照射灭菌)和浸提方法(含血清培养基、生理盐水)对药包材细胞毒性检测结果的影响,评估其在药包材安全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参照国家标准YBB 00012003—2015《细胞毒性检查法》中第一法相对增殖度法,采用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进行体外细胞毒性检测。实验组包括7批药包材,分别考察两种灭菌方法(湿热灭菌、紫外照射灭菌)和两种浸提方法(含血清培养基、生理盐水)是否对细胞毒性结果有影响。采用细胞相对增殖度(relative growth rate,RGR)评估细胞毒性,实验数据采用皮尔逊(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在灭菌方法实验中,湿热灭菌和紫外照射灭菌对药包材的细胞增殖度无显著差异,相关性为r=0.9828(P>0.05)。在浸提方法实验中,两种浸提方法 (含血清培养基、生理盐水)对细胞增殖度影响相似,相关性为r=0.9897(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前处理方式对药包材的细胞毒性检测结果影响较小,且实验方法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该研究为药包材前处理标准的有效执行提供了实验支持。
基于GB/T 31414—2015《水性涂料表面活性剂的测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chromatography,HPLC)测量了水性涂料中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含量。其中,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_nEO)的检出限为3.5mg/kg;定量限为12mg/kg;工作曲线为Y=12275.4X+2242.21;相关系数R~2为0.9997;精密度为RSD=0.046%;回收率为106%。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_nEO)的检出限为4.9mg/kg;定量限为16mg/kg;工作曲线为Y=13127.9X-62.982;相关系数R~2为0.9997;精密度为RSD=0.14%;回收率为106%。同时分析识别不确定度来源,并对各个分量进行了分析估算,结果表明:对结果影响较大的因素包括样品处理及标准曲线拟合过程,最终测得X_(OPnEO)=(8.99±0.09)mg/kg,k=2;X_(NPnEO)=122.6±5.0mg/kg,k=2。
汽车发动机净功率是衡量发动机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发动机在实际工作状态下的动力输出能力。本文选取一台天然气发动机,依据测试方法和试验规程建立了发动机净功率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中测量重复性、发动机实测扭矩、发动机实测转速、大气压力、进气温度、进气湿度等参数进行分析,最终得到净功率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结果,并对主要影响因素制定了改进措施。
基于瑞利波频散特性,开展表面波频谱分析法(spectral analysis of surface wave,SASW)检测回填料压实度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瑞利波波速与回填料压实度密切相关,可用于压实度检测;SASW法检测与瑞利波信号激发、接收密切相关,需设置合适的采集参数;针对不同类型的回填料,需分别率定压实度与波速之间的相关关系;周边环境,包括应用场景的边界条件等影响SASW法检测精度。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检验检测对于其性能优化、故障诊断及耐久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分析了PEMFC的电化学检测技术,重点探讨了测试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如活化过程、气体供应、温度管理及水管理等。此外,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不同工况下PEMFC的电化学响应特征,并提出了优化测试参数和提升检测数据可靠性的方法。合理的预处理方法和优化的检测策略能够有效提升PEMFC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为PEMFC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建筑工程施工材料是决定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建筑工程材料形式多样,种类繁多,送检量大,送检样品在检测实验室内的流转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为提升工程材料检测实验室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解决人工搬运导致的效率低、人力成本高等问题,本研究引入基于自动引导车(AGV)的智能运输系统,将自动化运输与检测业务相结合,提出新经济形势下的建筑工程材料检测实验室建设,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动物源性食品中喹诺酮类化合物残留是食品安全抽检监测中主要不合格项目,本文建立了基于实时直接分析质谱技术对动物源性食品中6种喹诺酮类化合物检测方法。在10~100n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仅环丙沙星相关系数r为0.9844,其他化合物相关系数r均在0.99以上。平均加标回收率在77%~10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符合GB 5009.295—2023、GB/T 27404—2008标准要求。检出限2.5~5μg/kg,定量限7.5~15μg/kg。该方法简单、高效、准确,可以满足日常监管中快速、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要求。
中链氯化石蜡(middle-chain chlorinated paraffins,MCCPs,C14~C17)因具有阻燃性和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品后整理工艺,但其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persistent,bioaccumulative and toxic,PBT特性)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为响应国内外对纺织品中MCCPs的监管需求,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气相色谱-负化学离子源质谱(gas chromatographynegative chemical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GC-NCI-MS)的检测方法。通过优化提取溶剂、体积、称样量及提取时间等前处理条件,确定最佳方案为用甲苯作为提取溶剂,提取体积为10mL,称样量0.5g,提取时间1.0h。该方法准确、灵敏、重复性好,可为纺织品中MCCPs的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持续推进,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加速成型,涉及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低空物流等多元业态,其快速发展对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提出高度适配化的新需求。作为NQI体系中重要的技术支撑力量,第三方质量服务机构面临角色再定位与能力重构的双重挑战。本文从第三方质量服务机构视角出发,分析当前低空经济NQI能力体系在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等方面的适配障碍,结合国际上部分国家的探索,提出“能力中心-平台整合-区域协同-标准牵引”的机制设计路径,旨在为我国构建高效、智能、协同的低空经济质量保障体系提供政策建议与制度支撑。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本文基于2020—2024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现状,探讨欧美市场的政策动向与技术性贸易壁垒趋势。研究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呈现“总量爆发式增长、结构差异化演进”的总体特征。同时,欧美市场通过不断提高标准、加强监管等方式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推动产业低碳化、智能化转型。出口企业需加强技术创新、优化市场布局、提升合规能力等,适应政策趋势以应对国际市场的复杂环境。
车型识别系统利用先进的检测算法和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对道路上的车辆进行全天候自动检测,在检验检测领域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本文引入深度学习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MXNet深度学习架构而不依靠车牌的具体车型子类识别方法,该方法采用InecptionAB-Net网络模型进行特征提取,结合Softmax分类器,能够有效地对不同场合、天气情况下的车辆图像进行车型识别,具有自动学习特征以及在采用卷积神经网络结构时可直接输入图像等特点,运用在车型识别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正确率达到了96.01%,相比GoogleNet与VGG19分别提高了3.7%、3.56%。该算法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为未来智能交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为了研究不同工况曲线下车辆燃油消耗量的特性,以10辆排量1.6L以上带增压进气的汽油车和10辆排量1.6L以上不带增压进气的汽油车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研究。首先对WLTC(world light vehicle test cycle)、NEDC(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CLTC(China light-duty vehicle test cycle)三种循环的工况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随后对不同车辆三种工况的油耗特点进行了对比汇总,并对各循环不同阶段的油耗进行对比,最后对各循环不同阶段的CO_2排放量特性进行了分析发现,WLTC超高速段的油耗值明显高于其余循环,其次是CLTC的高速段油耗值,最后是NEDC高速段的油耗值。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历经北斗一号服务中国区域、到北斗二号服务亚太地区、再到北斗三号为全球服务的发展过程,北斗导航产品已经融入千行百业,成为“新质生产力”深刻影响行业发展。北斗导航产品能不能用、好不好用,已经逐渐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围绕北斗导航产品的检验检测技术开展分析,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蓬勃兴起,特别是2025年即将迈入封关运作的全新时代,众多国内外高精尖企业陆续进驻海南,既为海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伴随着诸多挑战。压力检测在企业生产、安全防护及科研探索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高精尖企业的不断入驻,对压力检测的精准度与性能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本文旨在分析海南当前压力计量检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本文探讨了智慧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及关键方向,通过分析当前检验检测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旨在从技术架构、管理变革等维度为智慧实验室建设提供参考。
信息化建设作为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基础,其质量高低决定了数字能力强弱,如何在提升数字化建设质量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成为信息化产业公司、信息类高校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中的关键要素和条款要求,以满足电力数字化建设质量保障的需求,从软件检测角度分析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对数字化建设监督管理的影响,提出软件检测过程质量保障“双保险”标准化流程,并结合CNAS认可规范将该流程应用于内蒙古电力数字化建设监督和管理过程。实践表明,信息系统经检测通过率由73.26%提升至95.77%,实现了电力信息系统质量和管理效益的提高。
目的:为提升法医病理尸体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合法性,为刑事侦查、司法审判提供可靠证据,明确全流程质量控制的核心价值的重要性。研究方法:结合作者团队实践经验,梳理尸体检验全流程关键环节,分析质量控制漏洞与改进措施,参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等提出管理策略。内容:涵盖尸体检验启动前的资质审核、鉴定委托协议管理,实施过程中的尸表检验、系统解剖、病理组织制片与阅片,以及检验后的意见形成、误差修正和档案管理等;重点探讨常见问题(如检验不全面、标准缺失)及解决方案。结果:全流程闭环质量控制可显著减少检案中的疏漏,规范操作(如完整系统解剖、标准化病理制片等)能提升鉴定结果的公信力;如当前存在检验不规范、跨机构协作风险等问题,通过资质管控、流程优化等可有效得以改善。结论:法医病理鉴定质量控制与管理须贯穿尸体检验全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是保障鉴定质量、维护司法公正的关键。
本文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中的网络抽样和现场抽样流程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比较,系统总结了网络抽样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注意事项,旨在为相关机构在电子商务领域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广交会作为中国连接全球贸易的核心平台,为检验检测认证行业提供了观察国际市场动态的重要窗口。本文基于第137届广交会的参展数据与行业实践,系统分析检验检测机构的发展现状、优势机遇及挑战问题,从品牌建设、服务创新、合作发展等维度提出针对性策略,旨在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编者按,写在“科普广角”栏目创办之际。
量子力学作为近代物理学的支柱之一,与信息学科结合,诞生了三大研究领域,即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量子精密测量是利用磁、光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通过测量量子态随环境的演化,对各种物理量进行超高精度的测量。本文所述量子裂纹检测仪,是利用金刚石中NV色心制备的量子传感器,通过对铁磁材料漏磁场的高灵敏度传感,精密测量铁磁材料表面及近表面缺陷,提升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精度。该项技术将进一步保障特种设备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和平发展。
氢能作为绿色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其安全性问题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本文聚焦氢能安全监测领域的创新技术应用,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传感器和氢能装备安全监测平台,实现氢能装备的实时监控及动态预警。融合物联网与数字孪生技术的“智慧监管”模式,可为氢能产业链提供安全保障,推动绿色能源变革行稳致远。
科普微小说《不一般生活》连载,书写“大厉害”和“大聪明”的生活科普故事,从一杯咖啡开始。
以“咖啡风味轮”为切入点,详述实验室咖啡检测。通过“猫屎咖啡”真伪鉴别指出,权威第三方检测报告是消费者甄别品质与安全的可靠依据,强调科学检测在连接风味享受与食品安全中的桥梁作用。
<正>本刊以“专业、权威、前瞻、创新”为理念,致力于成为中国检验检测领域的信息高地、学术前沿和思想引领,推动中国检验检测行业的健康发展,为政府监管、从业机构和研究人员提供权威信息和学术交流的专业平台。本刊录用稿件,同步被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收录。本刊在编排规范上执行相关国家标准。官方唯一投稿、审稿网址:https://www.ccai.org.cn。1.收稿范围常设栏目:时代答卷、政策研究、学术研究、技术前沿、质量管理、行业发展、能力验证、科普广角等;文体包括学术论文、案例报告、信息简报、会议快报、观点文章、专题研究、数据论文、文献综述等。请在来稿中注明拟投栏目及二级学科分类。
<正>盛夏时节,万物蓬勃。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季节,我们迎来了《中国检验检测》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简称“认研中心”)主办下的首次出刊。认研中心作为国家层面专业从事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研究的智库机构,在检验检测行业治理、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政策法规方面,认研中心深度参与《检验检测条例》《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文件的研究与起草;在监管技术支撑方面,认研中心承担了检验检测“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技术支撑办公室工作,连续十余年支撑国家级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查工作;在国家质检中心规划建设方面,认研中心积极开展国家质检中心筹建论证工作,承担了“国家质检中心规划建设规则研究”等政策研究课题;认研中心还承担检验检测行业统计与监测技术支持机制。凭借在检验检测领域广泛且深入的业务布局与成果积累,认研中心能够为《中国检验检测》期刊的高质量运行,全方位、专业化地提供丰富且坚实的资源支撑。
<正>《中国检验检测》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主办。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0-1469/TB,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6-5486。作为全国检验检测领域内权威的政策、学术、技术交流平台,本刊致力于分享行业最新政策、研究成果、技术进展、业界动态及应用案例,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读者对象:各级检验检测领域监管人员、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大专院校师生及企业界人士。